2010/08/05看完一本好書之後,我的感覺常是「要是早個三年看到就好了」,今天要推薦的就是兩本淺顯易懂的經典,喜愛閱讀的朋友必定讀過了,但沒看過的朋友,有機會請將它納入你的購書清單,畢竟書不買回家就不會看,買了不看,損失了不起也只是書價而已。

第一本,1956年問世,佛洛姆的愛的藝術(Erich Fromm, The Art of Love),作者既是心理學家,也是社會學家與哲學家,所以透過對社會現象的分析,來解釋人的心理,我個人最愛這本書的一個立論------『人之所以察覺到他的隔離,而又未以愛來重新結合,這乃是羞怯的根源。它同時又是罪惡與焦慮不安的根源。』

所以,為了從隔離感中解脫,人們選擇了各式各樣的狂歡迷亂,愛情就是其中一種,人們以為愛情是沒有道理的浪漫感受,為了掃除孤獨所以輕易的陷身其中,卻忘記了愛的原始本質,在高度商業化的資本主義社會,剝除了無所不在的市場原則後,佛洛姆先說明愛應是什麼,他甚至要讀者開始練習,我無法筆墨形容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多麼巨大,但我可以明確的跟你說,如果你購入此書只為習得一些愛情的交往技巧,那將令你大失所望,因為本書對於現代社會多有批判,對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是提出了嚴厲的指正,但作者確信人類的精神力量將為問題尋得出路,正如書的前言所說『自由而不致孤獨,理智而不找合理化的藉口,自愛而不自私,建立權威而不接受壓迫,擁有宗教心而不用神學』。

任何著作若經過了半世紀仍備受推崇,就值得我們好好認識,這是一本。

第二本,1927年出版,阿德勒的自卑與生活(Alfred Adler, The Science of Living),作者本來是醫生,後來在精神分析界的成功使他被譽為個體心理學的開山祖師,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,為了克服自己認為的缺陷,就以「優越情結」來做補償,基本立論係以「權力慾」為核心,且許多例子佐證觀點,例如家中小孩的排行所展示的性格往往不同,也說明了兒童時期的經驗作用到未來人生,所以一個人的悲觀、膽怯、相信宿命都其來有自,本書並非空有理論,作者也指出了改變方式,至於為何,各位可以親自檢驗。

以上兩本書有很多共同處,都是心理學的老書,都是兩位受佛洛伊德影響非常深的作者,但請注意,二位所持見解與佛洛伊德有很大的出入,前者在社會學上著墨甚深,後者則側重兒童時期的生活方式。不過他們對於問題成因都做解釋,且脈絡一致的提出因應之道,非常符合我的閱讀需要,因為我不但想知道為什麼,且我要根治問題的一帖藥方,看書就是增長自覺,然後勇於改變。

又雖然我一直寫感情相關的東西,但其實每次逛進書店,絕少翻像是女王這類的書,且我敢說這類書,其中的八成內容,任何一個智商正常的20歲女生至少知道八成,事實就是光知道也沒用,他們還是跟差不多的男人約會,死穴還是同一個,問題還是老樣子,我這人最怕囉唆,與其讓人跟我講述那些好女孩應如何的枝微末節(我沒有輕蔑之意好嗎),不如從心理學下手,在我們都有的人性中,找到為什麼,在我們都無助的時候,讓大師說說一說。

書到處都是,零碎時間隨時都有,所以更要讀好書,逛師大夜市的時候順便繞到水準書局,只花你兩百出頭元就可以將它們通通帶回家,領教過後,有點覺醒或者抓住了方向感,不一樣的搞不好就是往後三五年,甚至一輩子,想一想,這點小錢真是太便宜了。然後,雖然這是一篇勸敗文,但我真的沒有受僱於志文出版社,或者水準書局,我發誓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ainble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