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十二月底,抱著尋找國小同學的初衷,玩起了臉書,對於這個因創辦人馬克被甩而發明的鉅作,至今我仍深感驚奇,影響千千萬萬人的玩意兒竟在一個虛擬空間,想當年國小畢業連E-mail都還沒有!

昨天一則新聞,主旨是臉書改變了青少年的交往行為,關於這點,心有戚戚焉(雖然我不是青少年),初玩,好奇男友file怎寫,發現他尋找「長期固定交往對象」,冷靜的co下畫面後,我做人大器(?)斷然成全,然後,光明正大宣告單身,一段關係從inged,不用對造,片面宣布,幾秒間人盡皆知,更不要說,那些不知寫給誰看、動機不明的表態,藏有幾多奧義,好比說,感情狀態的幾個小字,便不知是昭告世人的慎重、或光明正大的懦弱,有人誠懇顯示,反為浪蕩找到護身符『都是對方貼上來的』,有人不發一語,戀愛也挺老實,有人連狀態都沒有,但愛欲言又止,實屬煩人,另外,為數不少的人是「一言難盡」,其實一萬字一定說的完,所以這種人又有幾分強說愁的無聊,光看狀態趣味無限,真是回味三遍也不夠啊!(而且有一些人喜歡玩狀態變來變去的遊戲,好像放羊的小孩啊!)

更奇怪的是,大家的朋友數都不少,為了這事,問過我18歲的弟弟,據他表示該數字越大,越表示成功,也就是「朋友多吃很開,朋友少是怪胎」的道理,我倒覺得刻意經營朋友數的人很辛苦,平常應該常偷偷注意別人叫什麼名字吧!不然也一定花了很多時間連來連去,偉哉數字背後,實質意義令人好奇,深究點到這類人的板上去,時常發現他講話都沒人理他,此時,我就要犯啼咕「對嘛!不就亂加朋友!」,是說,亂加是為了看一個高興,重點來了,當了朋友,也不見得看的到對方全部內容,真要說交朋友,開放平台設置了很多悶棍機關,喜好亂加朋友充人氣的人應該常被打,虛擬世界交朋友沒有一點基礎,還是障礙重重。

一旦朋友可以量化成數字,會察覺到自己老了,老又老的孤僻,稍後,朋友漸多,忽覺講話不便,的確,不會有人持續關注我,但訊息既出,眾人皆可瀏覽,眾人裡還有老師,不得不顧形象、禮貌,儘管如此,還是常下流的用網誌攻擊大家,沒有辦法,當貨真價實的台北大壆按個讚,或者陌生人私下表示稱許,我都不爭氣的覺得此生足矣,勢必會再寫下去,受不了的人,你們可以unfriend me 或者再忍一忍,(也沒有要道歉的意思哈哈),一開始只是寫一下抱怨失戀,後來無心插柳的發現不是只有我一人心存善念、也不是只有我苦悶,所以停不下來了,任何共感的凝聚皆是反省的空間,不斷的反芻書寫,無論好壞都想讓人看見,如果,有些是比朋友們先經歷的,你們看見了我示範了一種可能性,以後你也遇到了,我是其中一種解答,如果,是我比朋友們晚體悟的,那麼正在找尋出口的我,一定可以提醒路上的你,莫忘初衷。

講著講著感性起來,回到昨天那則新聞,話說有百分之73的青少年,會跟EX們在臉書上繼續當朋友,我大為不解,據我所知,這是不太可行的,有可能是我們老人家包袱較多,包袱的多寡,在設定個人隱私時會徹底感覺,你想,什麼都不顯示,就沒人可衝著你來,但也不會有人覺得你FUNNY或什麼而想當個朋友,如果什麼都露出來,又覺得曝光太多不安全,兩難。後來我就什麼也不想,屬個人非常隱私者就鎖著,其他隨緣,因為無論何處,只要鎖著就不容易再開,這與我使用它的目的相悖,再說,鎖著無法防小人,會走漏的一定有一個大嘴巴,不如訓練自己在臉書只說能說的,忍無可忍之輩,只好封鎖,當朋友沒有意味著要永遠友好。

最後呢,臉書雖然是交朋友用的,但你不能否認,它滿足了我們相當程度的表演欲望,現代人多半孤單,渴望自己能被理解,所以以任何形式與方法展現自己,一個人的顯圖多半說明了他那個TONE調,他加入的社團說明他的取向、他的遣詞用字說明他哪一掛、他的朋友哪一圈的人說明他的「層次」,但是現代人也是渴望了解別人的,所以臉書也滿足了我們的偷窺欲,去看某人被標記的照片,去看某人對什麼社團按讚、有什麼興趣、看什麼節目、網誌是不是都在無病呻吟,或者,根本是現實生活裡對誰好奇,開電腦就先搜尋,大家都有過這種經驗吧,臉書在進步的21世紀,真是開了我們寂寞凡人的天眼

感謝臉書讓我把小時到大的同學朋友們都聚著,此去並非千里,要聯絡就全靠它了,然後,關於朋友,我知道我無法使全部的人都喜歡我,但我盡力使本來就喜歡我的人更喜歡我,並且,在被別人喜歡以及喜歡自己的中間,取得一奇巧的平衡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ainble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